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材剖析

点击数:797 | 发布时间:2025-04-12 | 来源:www.mpc666.com

    在学习新常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常识,一定会累,所以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材剖析》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教程剖析及教学方案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倘若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总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样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要紧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程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本章则着重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均是热力学研究的范畴。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与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常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常识筹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商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常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程选取具备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日常常见的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将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燃料电池。介绍了电池的基本架构,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等定义。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学生在平时的日常常常接触到各种电池,对他们的性能有肯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拥有了肯定的理论常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采取由学生分组进行课前筹备,各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就某一类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和弊端进行剖析总结,并指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期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信息搜集处置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做好引导,协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敢于发表我们的怎么看,真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

    教学重点: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题: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教学过程

    学生预习本节教程内容,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搜集有关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征、反应原理、性能、与适用范围进行概括。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信息采集处置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前面的课程中,大家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常识。大家了解化学能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的能量形式,在上一节课中大家学习的“原电池”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大家一块回顾有关原电池的常识。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首要条件:有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条件:有两个活性不一样的电极

    有电解质溶液

    构成了闭合回路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原电池装置尽管可以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能量转化效率太低,而且缺少实用性。大家目前用的各种化学电池都是科技职员在原电池这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在持续的实践中应用各种不一样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的具备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供能稳定靠谱、电容量大、工作寿命长、用维护便捷的各种实用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的性能也不尽相同,怎么分辨一种电池性能是不是优劣下面大家请各组发言同学上台为大伙介绍容易见到的各类电池。同学们注意对比不同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和用范围。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种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基本架构、反应原理、与主要的性能、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常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就电池(碱性锌锰电池)进行小结

    碱性锌锰电池比酸性碱性锌锰电池存放时间较长,电压稳定。

    电极反应:

    负极:Zn+2OH--2e-=Zn2

    正极:2MnO2+2H2O+2e-=2MnOOH+2OH-

    总反应:Zn+2MnO2+2H2O=2MnOOH+Zn2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架构、反应原理、与主要的性能、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常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就二次电池(铅蓄电池)进行小结

    铅蓄电池在所有二次电池中可充电次数多,电压稳定,用便捷,安全靠谱,价格低廉在生产日常有广泛的应用。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比能量”低,笨重,废弃后会污染环境。

    电极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电极反应:不可以自发进行

    阴极:PbSO4+2e-=Pb+SO42-

    阳极:PbSO4+2H2O-2e-=PbO2+4H++SO42-

    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的基本架构、反应原理、与主要的性能、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常识。

    2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提出问题,发言同学及其合作小组成员负责解答。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就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小结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越80%,远高于普通的燃烧反应,而且排放的废弃物也极少,有益于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在将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必学一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在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一节之后,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化学能与能量的变化的本质缘由和宏观能量转化关系,并且了解了容易见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了解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对于怎么样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为本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新课标“螺旋式上升”教学思路,必学模块和选修模块均安排了“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但在必学部分,只须求学会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本节借助《电池的由来》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原电池组成的兴趣与质疑,引导学生借助实验进行探究。并通过师生讨论、小组讨论与实验探究,发现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激起学生兴趣。

    1、常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定义,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办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剖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池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广泛学习的科学习惯。

    历程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革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点,体验科学过程。

    原电池定义、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启发探究,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训练总结,实践应用

    《电池的由来》

    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用两种金属线连接死青蛙,蛙腿仍会抽搐。遭到电鳗等放电生物的影响,他觉得这是“生物电”。但同是意大利的科学家伏打质疑,电流时试验中的金属线产生的,于是,他用蘸了盐水的湿布替换了青蛙,也产生了电流。依据这个实验原理,伏打设计了第一个电池——伏打电堆。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